城市交通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要素。目前,城市发展的科学问题包含着有期限的规划和工程设计,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必要的有机更新也成为现实面对的永恒主题。
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二者的有机互动和相互影响是交通研究不容忽略的基本规律,并且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具有周期性。技术革命背景下新事物层出不穷,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有高度不可预知性。布局理念和经营理念的协调、同步渗透才是积极面对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各种矛盾、维系城市与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应有态度和科学途径。
同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城市和城市轨道交通也是城市发展所包含的科学问题之一。应当审慎研究新城、新区规划建设问题,以整合新城、新区与建成区关系为重点,推进布局优化和空间效率提升。
城市交通要从城市发展、城镇化进程出发,城市交通的基本目标在于:服务于人的需求,组织城市高效、安全、低能耗以及低排放运行。生活模式多元化是市民对出行个性化诉求的驱动力。这一诉求源于个性化服务,相比组织化服务在个人效率方面的绝对竞争优势,与多元化生活模式最为契合。其次,集约化不单指在城市客运服务和交通结构上体现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同时也包括通过高效组织化的物流配送,从多样化个体出行的交通需求向集约、组织化的生活物流交通需求转换,提升城市空间和交通设施的利用水平。
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重点在于城市空间和交通相关联的各类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形成的网络的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应当以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为核心任务,以均等、高效为基本原则,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为重要手段,有利于“引导出行者优先选择,引导城市集约利用土地和节约能源、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目标。其中,公共交通网络优化的关键在于出行者的选择,即基于可达性和时效代价做出的个人选择。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轨道交通
1正确认识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内涵
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是指在城市行政区域里,通过优先配置资源,构建适应市场机制、政府调控监管的、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由多种类型企业等经营机构提供均等和高效公共服务的公共交通体系,引导出行者优先选择,引导城市集约利用土地和节约能源、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
2体现轨道交通的主体地位
在超大、特大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中,轨道交通应居于主体地位,集约化改善公共交通系统网络效率、换乘、运营组织等。
3防止盲目以轨道交通扩大城市规模
发展轨道交通要与经济运行状况和城市发展过程相适应,慎重思考大发展时期如何规划建设轨道交通以及利益和效益的权衡,特别是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之间的比较两方面问题。
中国大陆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截至2016年末,中国大陆地区开通轨道交通运营的城市已多达30个,运营线路133条,线路总长4152.8 km,全年累计完成客运量160.9亿人次。经过近20年的国产化建设,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体系,中国已具备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自主知识产权,可将跨座式单轨列车的车辆和设备造价控制在较低水平。新技术的进步也为轨道交通制式多样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轨道交通制式多样化。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超出预期,新制式缺少引导,用地一体化开发瓶颈并且多模式一体化衔接瓶颈,认证和标准是轨道交通建设中亟待提高的两部分。
合理规划城市和都市圈的轨道交通系统
1、在枢纽选址问题上,坚持功能、等级、时序以及区位协同。枢纽等级与城市中心等级相适应,建设时序与城市空间拓展、功能培育水平保持同步,区位选择要综合考虑枢纽体系与城市圈层结构。
2、推动多功能交通服务体系的建立,地区建设强度与轨道交通建设方案相结合。对于超大规模城市而言,推动枢纽功能多样化、交通服务层次化、土地利用与交通设施一体化,是促进城市中心高效运转、促进老城有机更新、带动新城繁荣、促进新城与中心城协调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3、关注轨道交通周边用地一体化开发,落实TOD战略。不仅关注空间设施规划,更加关注对市场规律的把握,关注土地综合开发等相关制度和政策在推动交通与土地使用协调中的关键作用。
4、通过多制式轨道交通方式和多层次线路提高轨道交通和城市运行效率。在城市向都市圈发展的进程中,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是确保主城区、近郊圈、远郊圈等各交通圈层出行时间处于可接受范围的前提,大都市区、都市圈轨道交通轴带内多层次线路协调布局是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重中之重。
5、在当前发展背景下坚持多制式、多层次公共交通方式协同共存、有机衔接的原则,以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出行需求。将公共交通网络优化放在突出地位。轨道交通加密、成网背景下,公共汽(电)车出行分担率、客运量下降已成为普遍现象,应当反思探讨如何改善。
面对轨道交通大发展的机遇,应坚持战略的眼光、务实的精神,科学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促进城市集约发展和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以功能合理选择制式,防止盲目追求里程发展轨道交通。轨道交通要坚持服务通勤为主,尤其要重视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优化、重视轨道交通线路间的换乘、重视运行组织效率的提高。